近日,中国新型潜艇执行远航任务画面罕见曝光。几十年来,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,由弱到强,走得更远、潜得更深。
突破技术封锁 核潜艇研制人员攻坚克难
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海上展区,静泊着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——长征一号。它见证了人民海军筚路蓝缕、自强不息的峥嵘岁月。
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技术封锁,毛主席发出“核潜艇,一万年也要搞出来”的时代强音。在这一号召鼓舞下,参与核潜艇研制人员怀着满腔热情,掀起攻坚克难的高潮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
核潜艇,一万年也要搞出来,我怎样理解?我的理解有两点,第一,是核潜艇技术复杂、要求高,不能等闲视之,不是那么容易的。第二,我们决心,一百年搞不出来,一千年搞不出来,一万年一定决心要把它搞出来。
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是从没有图纸资料、没有权威专家、没有外来援助的“三无”困境中起步的。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成千上万个数据,攻克了艇体线型设计难题。
为了加快进度,核潜艇核反应堆的研制和核潜艇的建造同时展开。负责反应堆研制的是与黄旭华一样,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的总设计师彭士禄。
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 彭士禄
我们也没见过核潜艇,也没见过反应堆,在杂志上看到一个主泵,光看外形图,光看外形,我们的科技人员就能琢磨出来。
面对核潜艇技术的“无人区”,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。秉持着“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”的坚定信念,中国科研人员一边设计、一边施工,用传统设备算出了首艘核潜艇数十万个数据。
1970年12月26日,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。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感叹道:“‘核潜艇,一万年也要搞出来’的誓言,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。”一路走来,看似奇迹的背后,是无数科研人员心甘情愿为国“深潜”,无私奉献。
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
1974年8月1日,中央军委将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,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。中国从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。
“长征一号”全长90米、宽10米,排水量约5000吨,采用单轴螺旋桨。海上航行速度可以达到12节,水下潜航可达25节,最大潜深可达300米。具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,并配有24枚鱼雷。
从1958年决定研制核潜艇,到1974年首艇正式入列,经过十多年的曲折历程,中国终于拥有了以核潜艇为作战平台的打击力量。2021年4月23日,一艘神秘的核潜艇——长征18号艇与其他两款装备一同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接入列,这是中国潜艇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的最好见证。
2018年4月12日,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,48艘舰艇、76架战机、万余官兵参加。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,是新时代人民海军的豪迈亮相。阅兵式上,受阅编队在水面分为七个梯队,排在最前面的是由多艘核潜艇组成的战略打击梯队。
总台新闻观察员 魏东旭
除了海上阅兵式,战略核潜艇不太可能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。它是国之重器,也是进行战略核威慑、进行二次核反击的“撒手锏”,是国家战略安全最重要的基石。
解放军新型潜艇执行远航任务画面公开
海军某潜艇部队 马晓辉
海水密度、冷暖洋流、海底山峰,舵手的定深误差不能超过1米,左右误差不能超过1度。如果有敌情,深度把控不好,就有可能暴露行踪。
监制/刘娟
制片人/张平平
编辑/刘诗元、张函池
来源:CCTV4《今日亚洲》
制片人/孟滨
主编/马家驰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